太阳能行业或转入“持久战”
2013年进入第10天开始,一场连绵一周的雾霾所造成的持续严重污染让人不愿回顾,虽然风吹雾散,但好景不长,每每刚享受了几日冬日蓝天,就有一场雾霾生硬阻断,让人重返自强不吸的境地。
专家指出,除了气象条件,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中颗粒物(包括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增加,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环境科学博士谭知还介绍,PM2.5的主要来源是人为排放。
当我们在开小汽车、坐公交车、吹空调甚至吃饭时,可能都在制造着PM2.5,同时又将PM2.5吸进身体内。细粒子少,则能见度高),这表明灰霾天气状况与颗粒物浓度密切相关,颗粒物浓度增加是除了气象条件以外,灰霾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取样论证北京1/4的PM2.5来自于机动车近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取样分析后发现,北京机动车为城市PM2.5的最大来源,约为1/4网友调侃1.顿时明白了清华大学校训:厚德载雾,自强不吸。
关于PM2.5直言不讳人人都是制造者人人都是吸毒者科学研究表明,多数PM2.5来源于化学反应和剧烈燃烧。专家秋冬易发雾霾天气日前,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评估室高级工程师赵珊珊介绍,秋冬季为雾霾多发季节。现在的区域联防联控,应该走出应急式的短期思维,立足于构建一个常态化的长效机制,应该一并考虑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环境与发展权益。
凡此种种,均告诉人们,区域联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协同治理局面的形成,需要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综合考量地方的个体利益。比如,有资料显示,河北新增的二手机动车中,60%来自京津地区。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从环境治理的区域联动做法,走出一条区域内成员共同发展的路子来。如果无视这些,即便可以强制关停落后地区排污不达标企业,风头一过,也注定会报复性反弹。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会越来越凸现出来,北京及北方一个多月来的雾霾天气,只是一个开端、一个提醒但现实是,我国粮食自给率正出现持续下降,粮食供给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
因为土壤不仅仅是土壤,还涉及到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在这些问题之前,怎么公布?而另有学者则认为:2006年的土壤污染调查在布点上并不科学,取点密度不足,数据的准确性存疑,这可能也是未公布的原因之一。近30%市场大米铅超标中国土壤学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说:现在我国土壤污染比各国都要严重,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与此同时,近年,因粮食污染而引起的公众事件频频见诸报端。李发生说:土壤污染成为我国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而它的严重性同时在增强。
如果按一个人一年吃800斤粮食,去年相当于进口的粮食养活了1.9亿中国人。这已经不是土壤的问题,而是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结果显示,其中铅超标率为28.4%,镉超标率则为10.3%。从资金来源、从业资质,到评估体系、监督体系,我们还没有一部完备的土壤污染防治法。
而此时,市场也开始了对国内土壤污染到治理的国家政策动向的另类解读。环保部生态司副司长朱广庆透露:该《工作安排》就是人们之前期待的《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2009年,国家环保部编制污染调查总报告和各专题报告,最后完成12项试点工程、18份研究报告和7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草案。虽然环保部始终不对公众公布结果,但一些相关文件还是以另一种途径流传出来。
这个文件出台后,环保部、发改委、国土部和农业部等将不再单独出土壤环保十二五规划。针对于此,前述土壤研究者称:市场上的大米将近30%铅超标,十分之一镉超标,这是非常严重的,已经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隐患,这种情况必须改变。一位要求匿名的土壤研究者告诉时代周报:环保部称3.6万公顷耕地受重金属污染,这是一个庞大而可怕的数字,但更可怕的是,这些被污染的耕地仍在种植,其种植的粮食一方面是农民自己吃了,大部分则流向了市场。土壤污染的背后,是粮食安全问题。国家相关部委正着手从立法、资金投入上加强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对于人多地少,并一直难以粮食自足的中国而言,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已经实质损害18亿亩耕地红线,或许会给我国带来新的粮食危机。
国土资源部的文件表述相仿: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共约1.5亿亩。由此,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这年夏天,两部委联合形成文件《全国土壤环境状况调查总体方案》,并层层下达至各地环境监测站,要求各地监测人员利用GPS指引,严格按照44平方公里的网格化方式采样。目前,董正伟仍未获得环保部的回复。
前述要求匿名的土壤修复研究员透露:土壤修复商业化还很遥远。据这些文件显示: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因工业三废排放,农用化学品使用,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污染物通过大气、水体进入土壤,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长期累积,致使局部地区土壤污染负荷不断加大,其中华南地区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
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中国土壤污染总体上呈加剧趋势,而土壤污染最直接的后果是损害我国粮食生产,由于农药、化肥和工业污染,我国粮食每年减产100亿公斤。1.5亿亩土地受重金属污染2006年,国家环保部与国土资源部组织了一项全国性的土壤污染调查。这引发了广泛的质疑:这是一项怎样的调查?为什么不对公众公开?我国真实的土地污染状况如何?1月31日,北京律师董正伟向环保部提交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公开全国土壤污染情况调查的数据、调查依据、污染成因和防止措施以及方式方法。1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到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时,便指示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1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俊副主任透露:过去9年,国家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九连增,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尽管如此,国家粮食供求总量是趋紧的,近年来谷物进口可以用激增来表述,2012年我国粮食进口8025万吨,相当于1600亿斤。缺少了这样一部法,没有土壤修复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什么都谈不上。
上述学者表示:2006年的调查只能算是普查,它可能不会公开,它的意义在于给国家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据媒体报道,2002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曾对全国市场稻米进行安全性抽检。
高胜达说:在更严厉措施的法律出台之前,《工作安排》为土壤污染修复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但是,目前这项耗资高达10亿元的调查结果却始终不向公众公布。
这份文件指出:我国有3.6万公顷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由此每年造成的粮食污染高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另一名学者则说:1.5亿亩耕地重金属超标这个数字相当可怕,除去这1.5亿亩,18亿亩耕地红线恐怕已经不保。但是,有人对此泼冷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研究员李发生也持类似观点。
2007年,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和他的研究团队,在我国华东、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华北六区的县级以上市场随机采购大米样品91个,结果同样表明:10%左右的市售大米镉超标。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
据《工作安排》要求,已被污染地块改变用途或变更使用权人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并对土壤环境进行治理修复因而,对土地修复的市场规模会有推动。据我所知,国家部门正在作相关的技术与法规研究。
所以,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已经刻不容缓。《工作安排》提出: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国土壤环境状况,建立严格的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势头,确保全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点位达标率不低于80%,并且提出在2014年年底前,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明确本行政区域内优先区域的范围和面积,并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和污染源排查的基础上,划分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建立相关数据库。